院線片 亞洲電影

【影評】《愛情美樂地》:父權社會的「鬼抓人」遊戲

《愛情美樂地》在 2022 年的坎城影展拿下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與酷兒金棕櫚等兩項殊榮,寫下巴基斯坦電影全新的紀錄。這部電影透過年輕夫婦 Haider、Mumtaz,以及跨性別舞孃 Biba 的故事,巧妙地帶出被父權觀念影響的社會。儘管語言、生活、習俗不同,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是,身邊常聽見的話與被灌輸的思維模式,一一在電影中呈現出來。不管到世界的哪個角落,性別議題總是一門待解決的課題。

《愛情美樂地》海報

身為一位女性,我很難不去共感 Mumtaz 的處境,尤其那些圍繞在她身邊,意有所指的視線、隱形的家庭包袱、女性之間愛莫能助的無奈等等。在觀影過程中,一直有種 déjà vu 的感覺 —— 許多事情在發生的當下,你並不會有特別的感受,或馬上意識到它會產生什麼級別的影響,甚至到後來都不知道自己潛移默化地成為父權結構下的加害者或受害者。只有回頭審視這些軌跡,你才發現,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我們在生命裡行走的每個腳步,腳後跟都黏著上一輩的影子。

而這也對應了導演賽姆薩迪克(Saim Sadiq)創作的契機,他透露自己在發展這個劇本的過程,也像是重新再探索自己的成長過程,在這個父權社會結構下長大卻被認為不夠男子氣概的他,藉由研究《愛情美樂地》之中的每個角色,他們的慾望、家庭束縛、對男子氣概的掙扎,陪著他一起再度走過了青少年的歷程。

正是因為有這樣成長經歷,他回頭才發現這些故事的重要性,就像我們回望童年經歷,當時覺得難堪至極的瞬間、在日記本裡寫著彷彿迎來世界末日的話語,現在看來都是珍貴的回憶與誠實的情緒紀錄。

本文集中描寫 Mumtaz 與 Haider 兩位角色:

《愛情美樂地》劇照

「男人就該要有男子氣概。」
「女孩結婚後就要留在家打理家事。」

《愛情美樂地》中有一幕是 Haider 的父親命令他宰殺家畜,但 Haider 並不習慣做這些事情,父親卻在背後不斷慫恿「是男人就要學會宰殺,要有男子氣概」,於是他還是硬著頭皮拿起屠刀,雙手發抖,雙眼不敢正視眼前的畫面,最後,Mumtaz 為他砍下了這一刀。身後的父親露出不認同的表情,撇過頭去,不發一語。在這短短的情節裡,我看見了三件事情。

《愛情美樂地》劇照

男子氣概=陽剛氣息?

為什麼 Haider 不敢用刀,就不配做一個男人?

關於社會的陽剛崇拜可以說到很多層面,包括我們在談女性主義時也要小心不能掉入這樣的陷阱,因為陽剛崇拜並不僅限於強壯的身體、霸氣的性格,它在潛意識中亦影響了我們認為「和男性一樣」才是平等 —— 我要有肌肉、好戰、成為英雄,最可怕的是聽到有人將形容一位女性「很 man」當作讚美。

以上談到的都是比較淺層的形容,但事實是無論男性女性或任何性別,一個人,首先能夠做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平等。稍微提一下整個社會文化的盲點,例如我們總是被要求做事要有效率、說話要鏗鏘有力,認為這才是「優秀」的表現,但為什麼按部就班,用自己的步調完成事情、用舒服的語調說話就不「優秀」了呢?

《愛情美樂地》劇照

同樣的問題,我們回看 Haider 的角色。他長期失業,在家照顧哥哥的小孩,這個行為在父親眼裡是「不被允許的」。當他找到了舞者工作,為了得到父親的肯定,他只好撒謊自己應徵的是經理,瞬間,父親看向他的眼神與態度都變了。整個社會被同一個標準所框架,讓人懷疑自己是否只有達標了,才會被愛,又或者該問,有達標的一天嗎?

在討論父權社會的框架時,女性固然深受其害,但男性在其中受到的影響亦需要被重視。Haider 長期在這樣的家庭下成長,或多或少在他心裡留下陰影,潛意識裡他也受到了陽剛崇拜的影響,對 Biba 有一種複雜卻極具吸引力的投射 —— 他在 Biba 身上看見了兩種自己都想擁有,且崇拜的特質。從一開始,這樣的感情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出自自身匱乏而向外索求的「填補」,因此 Haider 不願 Biba 再去接受手術,而 Biba 抱怨 Haider 不了解她。

《愛情美樂地》劇照

Haider 對 Mumtaz 的愛是千真萬確,但這份愛,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我們總認為愛能改變一切,最後卻還是被辜負了。兩個人相愛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但步入家庭後,眼前面對的不再只是兩個人的快樂,從愛情到家庭,再從家庭回到自身的課題,愛情,是漸漸變得複雜的過程。

我們可以怪罪什麼?可以把責任都推卸給這個社會嗎?我不這麼認為。

葬禮結束後,Haider 的哥哥還在事後檢討被害人,終於妻子再也受不了,她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責備這個世界是最輕鬆的方式,但倘若 Haider 不逃避自己的懦弱、對 Mumtaz 多一點關心、試著閱讀她的情緒,故事會走到這個結局嗎?倘若大嫂在聽見 Mumtaz 想離家出走時給她幫助,聆聽她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灌輸她留守家庭的好處,這個悲劇也許不會發生。每一個人固然是父權社會下的受害者,但遺憾的是,沒有人願意起身反抗一切,最終,我們失去了所愛的一切。

《愛情美樂地》劇照

非典型女性形象,為什麼不能被肯定?

曾在一本書中讀到,十九世紀法國的阿夫里爾 .戴 .聖克華夫人在華盛頓的「婦女國際」成立會上提出:「婦女解放不僅婦女得到好處,同時整個人類也均能獲益。婦女的解放也將是男人的解放。」、「凡是屬於人的,無不屬於女權主義的範圍。」

Mumtaz 作為新世代的年輕女性,她是片中最忠於自我的角色,但只憑她一人無法反轉整個框架。當大嫂討論到需要人在家照顧小孩時,所有人下意識轉頭望向 Mumtaz ,彷彿這個問題早有正解,她根本沒有反駁的餘地。

「我結婚後,可以工作嗎?」
「你想要的話就可以。」

愛情的原型不過是「我想讓你幸福」,最後我們卻都變成了讓雙方不幸的罪魁禍首。女性有工作、有強悍的一面,為什麼會被視為「不該」?為什麼 Haider 照顧小孩是「幫忙」, Mumtaz 照顧小孩是「義務」?

《愛情美樂地》劇照

我發現社會很愛幫人們分配角色,讓別人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導致我們遺忘自己書寫劇本的能力。我想起《寶可噩夢》中,母親指責 Beau 的話:「你不敢承擔責任,總是等著別人告訴你該怎麼辦」,從出生那一刻,我們就開始背負身分的框架 —— 因為你是女生,所以你應該這麼做、因為你是男生,所以不應該這麼做、因為你是長子,所以應該成熟穩重、又因為你是老么,所以應該活潑可愛。只要有人不符合這些角色特質,就被視為脫稿演出,而社會需要「秩序」的推進,而不是「失序」的創意。

於是,當一個擁有獨立工作能力、不安於現狀、突破框架的女性出現,我們毫不猶豫地想將她「重置」,因為這不是我們熟悉的角色,我們不懂得如何接戲,也無法掌握結局走向,所以拒絕接受。大嫂某次吐露自己年輕時想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夢想,後來別人對她說:「你有了自己的家可以佈置,幹嘛還要跑去佈置別人的家?」

Mumtaz 就這樣安靜乖巧地做了一陣子的「賢妻良母」,但這不僅沒有讓婚姻更和諧,自己也沒辦法適應,最後她在失去婚姻又失去自我的情況下,選擇結束一切。如果我無法反轉命運,至少我可以阻止這一切變得更壞;活著的時候,無法順心而活,至少死去時,我是自由的。

《愛情美樂地》劇照

代代相傳(迫害)的父權壓迫史

《愛情美樂地》的第一幕是從「鬼抓人」開始的,女孩們的笑聲填滿了整個空間,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純真美好,但這幾乎是個黑色童話的開場,因為導演之後安排 Mumtaz 重現了這個的橋段,女孩們的笑聲仍然充斥整個庭院,不同的是,這次是 Mumtaz 的死亡預告。

女孩們不曉得,她們未來必須經歷「現實世界版」的鬼抓人,她們必須學會在家庭、職場或是社會中隱藏「自我」,讓以父權之名的鬼,沒有機會判她們的罪。而這些「鬼」,必須捉到「下一個鬼」,將餘下的人全部捉住才算數,就像「代代相傳」的父權壓迫史。

《愛情美樂地》劇照

《愛情美樂地》的 Mumtaz,曾狠心過離家出走,但當她來到車站,她發現自己迷失在人群裡,不知何去何從 —— 她曾經是一位有夢想的女孩,是說著美髮院的工作成就會雙眼閃閃發光的女孩,但走入家庭後,「自己」漸漸被抹去,到最後,她再也找不回來了。

她曾經相信 Haider 的承諾、相信婚姻能讓她幸福,最終卻淪為愛人眼中的隱形人 —— 當我光明正大地在你眼前喝下毒藥,空氣中只飄蕩著你漫不經心的問候,倘若你當時願意好好地看我一眼,也許我們還能笑著原諒彼此。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一個人在選擇結束自己生命時,其實內心早就死了。對我來說,Mumtaz 的內心就是在接下來這段情節裡死去的。

《愛情美樂地》劇照

臨死前,Mumtaz 刻意將自己放在危險邊緣,她有意為之地測試眾人的反應:當她安靜待在旁邊時,沒人在意她的存在,但當她做出魯莽、有可能危害身孕的舉動時,她變成了焦點。她的存在價值不再是因為自己,而是肚子裡的孩子,那個即將拯救家庭的唯一男嬰。因此當 Mumtaz 帶著一絲竊喜的表情望向眾人時,她的眼神是絕望卻透徹的,她看清了即將到來的故事走向,看清了她的孩子並不是她的孩子,而是下一個父權之鬼。

在《分手的決心》裡,瑞萊透過製造懸案引出心愛之人現身,最後更狠心地把自己變成懸案。她為他治好失眠,從懸案的夢魘中解脫,後來卻仍然選擇成為他魂牽夢縈的主角。愛能把海俊從死水的生命中拯救出來,亦能重新將他淹沒。瑞萊的死,證明了她至死方休的決心,也揭示了海俊的懦弱。

對於 Mumtaz 來說,她也是這場「分手的決心」裡的主角,她想透過這戲劇化的死亡來宣告自己的意志,結束讓她不再快樂的一切,為這個家庭乃至社會留下一個警告。Haider 在喪禮上「理智且冷靜」的表現,再次展現他有多擅長壓抑自己。為了家人與他人眼光,他努力保持體面,在喪禮上照顧好每個細節、滿足所有人的期待,直到獨自去看了當初要一起去看的大海,他才卸下所有面具,想起自己的自私與懦弱、想起在這場「鬼抓人」遊戲裡喪失選擇權的自己,身影漸漸消失在洶湧的海浪之中,大海很快地將他淹沒,彷彿他從未存在過一樣。

《愛情美樂地》劇照

他們的選擇,為這個議題泛起了水花還是掀起了巨浪?

當《愛情美樂地》被巴基斯坦政府單位下令封殺,導演利用社群媒體力量在網路上大聲疾呼,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巴基斯坦人權鬥士馬拉拉,也為《愛情美樂地》在美國綜藝報親自撰文支持,最終電影才得以上映。無論是電影或現實,其實都傳遞了「反抗的力量」。

我想起《悲情城市》裡的這一段故事:「明治時代,有一個女孩跳瀑布自殺,她不是厭世,也不是失志,而是面對這麽燦爛的青春,怕它一旦消失,不知如何是好。不如就和櫻花一樣,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候隨風離枝。她的遺書,給當年的年輕人都振奮起來,當時正是明治維新,充滿熱情與氣概的年代。」

《愛情美樂地》劇照

《愛情美樂地》用一個家庭故事,帶出社會的縮影,它不僅在談性別不平等、囊括父權框架如何影響社會與文化發展,也把「愛」的多元性展現出來。我們期盼的「Joyland」不是一個刻意販賣歡笑的遊樂場,而是把整個世界都變成遊樂場,讓每一個人能心無旁騖地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愛,就僅僅是愛;讓你,也僅僅是你自己。


追蹤 安琪拉看電影 Instagram臉書粉專

輸入 Email 訂閲安琪拉看電影,讓你即時收到最新電影資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