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歐美文藝電影 好萊塢電影

【影評】《寶可噩夢》:愛與恐懼,同時在內心紮根

前言:

關於這部電影的解析文章或許已經非常豐富,我也不想重複書寫類似的內容,原本打算已經對這篇文章心生放棄的念頭,但前幾天發生的一件小事,改變了我的想法。

許多人將《寶可噩夢》看作是控訴主角在母親極強控制慾下所產生的「伊底帕斯情結」,這確實是電影裡很重要的概念,而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其實是取自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的作品《伊底帕斯王》,是一則弒父娶母的悲劇故事(電影中也有致敬這則故事的橋段設計)。

相信在「戀母」這一塊,影評人們已經談了很多,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恐懼的本身」來看這部電影。

最近我剛好在處理搬家的事務,昨天,我把行李箱拖出家門,原本打算把行李箱暫放在走道,快速下樓去領個包裹,但走了幾步,我回頭看著行李箱,突然擔心起它的安危,於是我又反悔地往回走。正是這一刻,我發現我做了和 Beau 一樣的行動,腦中也浮現 Beau 的行李「離奇消失」的電影橋段。在我看來,其實 Beau 的行李並沒有真的消失,是他心中的恐懼,讓行李消失了。《寶可噩夢》正是一部講述「恐懼有多可怕」的電影,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抽象?讓我們回到電影一開始來談談。

《寶可噩夢》台灣海報

恐懼比愛來得更強大?

電影一開始,我們聽見一陣吵鬧的聲響,一個女聲哭著說「你是不是把他甩到地上了?」接著出現男聲說「沒有」,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家暴現場,後來才意識到,這是 Beau 出生時的視角。我必須說,看完整部電影後再回頭想這個開頭,「恐懼」的感受更令人不寒而慄,導演亞瑞阿斯特(Ari Aster)literally 把主角的出生與死亡都呈現在銀幕上。

回到 Beau(瓦昆菲尼克斯 飾)出生的場景,母親極強的保護慾、不安全感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她接生的醫生不斷安撫她焦慮的心情,一旁的護士正清理嬰兒身上的血跡,而母親仍聲嘶力竭地問「為什麼他不哭?」幾經追問下,醫生決定拍打 Beau 的手臂(小補充:嬰兒啼哭代表肺部有在擴張,是健康的狀態)。爾後,嬰兒終於嚎啕大哭了。可曾想過,嬰兒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第一個學會的情緒,居然是恐懼。嬰兒必須獻出自己的眼淚,才能讓母親安心。我們已經習慣這個事實或知識,所以不覺得奇怪,但若我們跳出這個框架,仔細思考這件事,就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的關係,其實都有點病態。

母親想保護小孩、為小孩緊張與擔心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處處設限的結果是,小孩只懂得在舒適圈裡生活、害怕忤逆命令、扛著母親的生命重量舉步艱辛,進而可能導致無法預測的悲劇。對小孩來說,父母是他認識世界的第一個面向,以蓋房子來比喻的話,父母的性格就是他的人格地基,他往後的行動或想法,在潛意識裡都是奠基在這個認知之上。舉例來說,如果小時候父母曾告訴你「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可怕的民間傳說),即便你長大後發現事實完全不是如此,但在潛意識裡,你已經完全被這個訊息控制,你或許指完月亮還是會摸摸耳朵,確認它們完好如初。

《寶可噩夢》劇照

這個週末我剛好看了由諾亞波拜克(Noah Baumbach)執導,亞當崔佛(Adam Driver)和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主演的《白噪音》(White Noise),作為探討恐懼與死亡的作品,它與《寶可噩夢》有許多可以互文的地方,其中裡頭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詞為「家庭是假消息的來源」,呼應了上一段提及的訊息控制。Beau 從小好奇父親的下落,但母親告訴他,對方在兩人懷上自己的當晚就死去了,她說這是一個家族遺傳,如此荒謬,但 Beau 仍深信不疑!《白噪音》中還是一句話是說:「人們不想知道事實,因為事實不會讓人快樂。」這裡再次召喚出 Beau 的「恐懼」,或許他願意相信這個傳說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害怕找到真相。而我理解的事實是,母親為了獨佔兒子的愛,刻意抹去父親的存在、在 Beau 內心種下恐懼,讓他終生不敢與女性發展關係,甚至在閣樓(潛意識)中,將男性的陽具變成怪物般的存在,以此達到醜化父親(男性)的目的。她過去把閣樓當作秘密的空間,是為了「保護 Beau」,若不接受保護,那就去看我想給你看的「真相」吧。

讓一個人感到害怕,比起讓一個人感到被愛,簡單多了。

又或者,讓一個人感到害怕,是她給予愛的方式。

儘管電影將情節拍得比較詭異與驚悚,但這樣的教育模式(不聽我的話,那你就準備自食其果)非常常見,比起讓小孩擁有選擇的自由,父母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自認有資格控制小孩該往哪條路走,灌輸他們如果不聽從勸告,就拿出一堆新聞或案例來佐證自己的判斷,在小孩心中種下恐懼,等到小孩漸漸長大,這顆「不聽父母的話,下場就會很糟糕」的恐懼樹苗也隨之茁壯成長、在心裡紮根。

《寶可噩夢》劇照

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

電影中,Beau 反覆出現一個夢境,他小時候在浴缸裡,看著另一個自己,正在跟母親爭執關於父親的下落,於是母親將勇敢反抗的他送到閣樓,讓他自己去面對「真相」,並且不再談論這個小孩。後來 Beau 在一段自白中提及這件事,他反思做出這兩種選擇的自己,一個捍衛了自己的想法卻永遠得不到母親的愛,一個抑制自己的想法卻是媽媽的乖寶寶。

這裡談到了「選擇」,我們再回到電影開始不久,心理師向 Beau 提出的問題:「如果你之前喝了井水發現有毒,你會再喝一次,測試它是否安全嗎?」

這是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會」,但為什麼呢?

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和「機率」有關,也就是說我們傾向選擇那些成功機率高、危險機率低的選項,判斷的依據就是「經驗」。當我喝了一次井水,我發現它有毒了,這就變成了一次經驗,比起測試它是否安全,大部分人更會保守地選擇避開,因為我們害怕做出對自己有害的選擇。

但「機率」的問題又來了。萬一它只是剛好那次有毒呢?萬一我只是誤食其他東西?萬一它真的是安全的呢?

挑戰機率的首要行動不是放手一搏,而是戰勝恐懼,戰勝害怕選出不好選項的疑慮。但偏偏無論是從教育或整個社會的風氣來說,保守的、安全的中庸之道才是最佳處事原則,就如《白噪音》中所談及的,人們渴望在電影中看見誇張的爆炸、車禍、災難性的場面,因為可以透過這彷彿「身歷其境」的方式想像死亡,在溫室中得到一絲內心的刺激,這也是某種層面的純真。

《寶可噩夢》劇照

因此當 Beau 把行李拖到門口,回頭拿牙線時,這個「萬一」的怪物踩著無聲的腳步來了。在這之前,Beau 在收拾行李時,就曾猶豫要不要帶走牙線,他在自己的選擇上反反覆覆,因為他不擅於做決定,也不想承擔選擇的後果,這導致他會被焦慮的情緒控制,所以醫生會開抗焦慮的藥物給他,進而引發後續的一連串事件。他臨走前想到,沒帶到牙線的話,「萬一」有想用的時候呢?他回頭處理了這個「萬一」,卻忽略了行李沒人看守,被別人偷走的「萬一」。

這個牙線其實在 Beau 踏出心理諮商室、來到街道時有出現過,它在一個大樓的巨大廣告牌上,文案寫著類似「小孩也能安全使用」的句子,再後來,我們發現無論是這個商品廣告、那棟公寓、寄宿家庭的父母、電器,或是 Beau 所看見的一切,都是母親公司企業下的資產,也就是說,Beau 生活在一個母親為他打造世界之中,有點像《楚門的世界》,只不過這次的觀眾只有母親一位。

《寶可噩夢》劇照

水的象徵意義

逃出寄宿家庭後,Beau 在森林經歷了奧德賽式的返鄉奔喪旅程,奧德賽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兩部史詩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亞特》,統稱《荷馬史詩》),故事用倒敍的手法,把奧德修斯 10 年的海上歷險,放在他臨到家前 40 多天的時間裡來描述,將「返鄉」的價值發揮得最大化。

而電影從一開始,「水」就無處不在。Beau 在心理諮商室門前看魚缸、諮商室內的各種海洋畫像、停水的公寓、吃藥配水、在海上漂流的小船等等。前面提及母親的魔掌幾乎滲透了 Beau 眼前的世界,這趟旅程亦是如此,她渴望 Beau 經歷這些「奇遇」後,更懂得「回家」與「母親」的價值,殊不知 Beau 非但沒有根本母親的劇本走,甚至把母親逼到了角落,最後一頭栽進 Beau 一開始在心理諮商室門前看的那個魚缸。(但此刻已經是沒水的狀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愛能讓人重生,亦能將人殺死。

Beau 的母親想用英雄返鄉的史詩來挽回親子關係,她或許可以看見所有 Beau 經歷的事件,但她忽略了 Beau 在這段旅程中,內心所產生的轉變。如同愛恨是一體兩面,母親設下的局,最終不只挽回不了關係,她還因此自食其果,而 Beau 更在母親眼前,沉入水中,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寶可噩夢》劇照

關係裡的情緒勒索

心理醫生特別囑咐 Beau 服用新藥時必須要配水,這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叮嚀,但 Beau 長期被「不聽話就會死」的陰影所籠罩,尤其面對權威人士更甚,所以他放大了負面影響,甚至還上網查資料,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資訊,親手將自己推向崩潰邊緣。同樣的例子,在他後來打給律師的橋段中亦能看到,對方責備他不回家就無法舉行葬禮,是一種「羞辱母親」的行動,他複誦這句話,開始自責並心急如焚。

Beau 的母親不只擅長散佈恐懼,還是一位情緒勒索高手,她一聽見 Beau 因為鑰匙不見、趕不上飛機後,整個語氣突變,並且用假裝體諒的方式、拐彎抹角地讓 Beau 感到內疚。這一幕其實與現實生活的重疊率很高,無論是我或身邊的人,大概都會聽過一、兩次母親這樣說話。我也在思考,當小孩越來越獨立,脫離了父母的掌控範圍,他們是否只剩下用道德綁架、情緒勒索的方式來索取渴望的愛與關注?就像片中 Beau 的母親,迫不得已還得用自己的死訊逼孩子回家。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因為我們已經不懂得如何正確地付出愛、表達心意,非得要測試對方所能承受的傷害等級,來衡量彼此的親密程度。在所愛的人面前面目可憎,在陌生人面前卻​​笑容可掬。

《寶可噩夢》劇照

我特別喜歡 Toni 這個角色,因為她是電影中唯一一位展現真實情緒的人。當 Beau 因為車禍而寄宿在他們家,Toni 直接把不歡迎 Beau 的情緒寫在臉上、吃一大堆藥來抑制自己的情緒,甚至誓死捍衛哥哥在家庭中的存在,她不斷強調「我的」這個詞,「我的」哥哥、「我的」名字,而 Beau 很少使用這個詞,因為他始終以他人為優先,即使覺得隔壁房間的音樂太吵,他也寧願摀住耳朵而不是起身阻止。所以 Toni 喝下藍色油漆的自殺式行動,在我看來極具毀滅性的,因為這代表在電影中唯一捍衛自己聲音的人,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電影從「吃藥要配水」這樣的小事情開始鋪陳焦慮,到後來 Beau 漸漸對人生失去控制,最後更以邀請觀眾參與審判的方式來為這場噩夢劃下句點。推測導演是想營造觀眾與演員邊界模糊化的效果,當法庭就像劇院、審判像作秀,經過這一段時間對 Beau 的了解,我們身為旁觀者會對他下什麼判決? 我們眼前所見的,真的是事情的全貌了嗎?

《寶可噩夢》劇照

你配得上怎樣的愛? 

Beau 對母親的依戀,不知不覺影響他的愛情觀,在某次的旅行,他愛上了和母親相似的女孩 Elaine,電影裡有許多關於 Elaine、母親身分相互交錯、並且有取代性的暗示與明示。其實伴侶有「主要照顧者」的影子這個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亦很常見,佛洛伊德就曾提出,每個人都有戀父或戀母情結(此論點後續也引起一些爭議),我們無意識選擇與父母相似的對象,甚至是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因為我們熟悉這樣的模式,我們相對的覺得「安全」,甚至想藉此彌補過去的錯誤。

同樣的,Beau 母親愛他的方法,影響了後續他如何愛人與被愛,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有獲得父母相對適當的回應,性格就會比較正向,相反地,如果長期被暴力相待,我們就會忽視自我價值,甚至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就像《壁花男孩》中,Charlie 與老師的這段對話: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上不愛自己的人?」

「我們只會接受自己認為配得起的愛。」

《寶可噩夢》劇照

Elaine 親吻 Beau 的當天晚上,她就被迫離開了遊艇,直到母親「死去」後,她才再次出現,剛好填補了母親在 Beau 心中的空位。而 Elaine 在高潮時瞬間死去的狀態,與 Beau 所知曉的父親死狀一模一樣,Beau 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彌補過去的遺憾,但殊不知他最終還是不小心「殺死」對方(再次呼應《伊底帕斯王》)。

當母親將自身的成長經歷搬上檯面,向 Beau 吐露自己為了養育他付出多大心力,雙眼瞪著他,控訴他不懂得感恩時,Beau 終於忍不住雙手掐住了母親的脖子。

「如果你之前喝了井水發現有毒,你會再喝一次,測試它是否安全嗎?」

如果你試著當乖寶寶卻還是被責備,你願意再聽話一次,測試母親是否會理解你的苦衷嗎?

在電影一開始,心理師就曾問過 Beau 是否曾想要母親死去?Beau 當時馬上否認,但他確實已經在無意識中累積反叛的念頭,從不接母親的電話開始,他正從這些小小的忤逆中測試自己,他必須如此折磨自己,才有辦法推翻過去,將母親親手種下的影響連根拔除。所以最後 Beau 讓母親失去呼吸、無法再開口指責他的舉動,並不是毫無徵兆的。

《寶可噩夢》劇照

狹隘的視野導致悲劇性的歷史重演

若說 Beau 出生時是無知的,那在死去的前一刻,他是知道得太多了;若說 Beau 出生時是因為恐懼而哭,那在死去的前一刻,他不只直面了恐懼,還讀懂了母親眼神與大家的想法,所以他最後不再為自己辯駁,等待無可避免的死亡到來。當所有人對某件事情或某個議題有特別一面倒的意見時,這是很危險的,以《寶可噩夢》的案例來說,那些參與審判觀眾幾乎都不關心 Beau 的解釋與死活,因為「忤逆母親」就是死罪,幾乎沒有可商討的空間。

在電影中,Beau 曾為母親挑了一個聖母雕像作為禮物,但後來他將這份禮物送給在森林中遇見的孕婦,這個舉動建立在 Beau 深信母親已經過世、孕婦照顧他的感謝之情上,但沒想到這份心意在審判中被當作「證據資料」,指責 Beau 完全沒把母親放在心上。雖然我並不喜歡最後這場審判戲碼,但我也從中反思,我們看待事情的眼光實在過於狹隘,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終究導致悲劇重演。我們並不是真的認為「孝順」很重要,而是因為「必須這麼做」,沒人花時間去理解背後的動機。

儘管《寶可噩夢》並非是我會特別鍾愛的作品,但它可貴之處在於描繪「可怕的母愛」這部分。過去我們看到很多讚頌偉大母愛、無私奉獻的電影,但就如我一開始所說的,任何一段關係,幾乎都會「有毒」的成分,電影放大這一主題,我們在觀影過程會感到不舒服、被冒犯,是因為我們並不習慣看一部批判母愛的電影(事實上看 Ari Aster 的電影也不該追求舒適),最後 Beau 的下場讓故事顯得更悲觀,但這場戲似乎沒有起到結局該有的力度,造成許多觀眾看完都摸不著頭緒,相當可惜。

《寶可噩夢》劇照

追蹤 安琪拉看電影 Instagram臉書粉專

輸入 Email 訂閲安琪拉看電影,讓你即時收到最新電影資訊👇

一則留言

  1. Gino Ho

    2024 年 5 月 18 日 於 00:02

    很棒的影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