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三千年的渴望》:只要相信,這個故事就是真的
你能為一個人做的最浪漫的事是什麼?
我會為他寫一個故事。
看完《三千年的渴望》,腦中浮現了這段話。
「故事」是什麼?電影中蒂妲史雲頓 (Tilda Swinton) 飾演的文學家 Alithea 給予了極其動人的解釋:故事是將一切連接起來的元素。每一部電影、每一部小說、每一對戀人、每一段回憶都充滿了故事,兩個陌生元素因為一連串事件而產生連接,這是多麼浪漫卻被忽略的事實。我們知道電影《三千年的渴望》是根據A.S. 拜厄特短篇故事《夜鶯眼中的惡靈》所改編的,原著同樣擁有豐富的童話故事,參考了《一千零一夜》、著有《坎特伯里故事集》的作家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等等的作品。
這世界並不缺乏故事,甚至可以說是故事氾濫的時代,導演喬治米勒用看似絢爛的手法包裝一個樸實的主題,同時也具諷刺性。當電影褪去一層又一層華麗外衣,剩下最核心的故事時,你還喜歡它嗎?儘管導演最著名的作品是《瘋狂麥斯系列電影》(與此片風格差距甚大),但我回頭看其他作品時才發現他就是《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Babe) 、《小豬進城》(Babe: Pig In the City) 與《快樂腳》(Happy Feet) 的導演,也難怪會有《三千年的渴望》這部作品。說穿了,電影其實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說故事,導演就是說故事的人 (storyteller),我們迷戀電影、文學、音樂、藝術,正是被其中的故事打動,所以《三千年的渴望》可說是導演獻給所以喜愛故事、仍努力寫故事、說好故事的人的情書。
Table of Contents
科學敘事成主流,文學淪為隱喻?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事無法用科學解釋。
文學家 Alithea 身邊圍繞著只有她看得到的「角色」,而且每一位都是發燙的,這些角色其實都象徵了她真正心中所熱愛的事物,也就是故事,只是此刻她仍無法知曉其意義。如果全心投入做一件事,你會感受到整顆心是滾燙的,或許這就是語言所說的「熱情」,但這股力量或許遠超越字面上的解釋。當 Alithea 在研討會上說出「未來科學敘事成主流,文學淪為隱喻」時,她看見這些「角色」步步逼近,最後她整個人被吞噬,暈倒在現場。後來當她的好友詢問事發經過,她明白一切無法使用「科學敘事」來解釋,只好坦承說她的想像力偶爾會無法控制,甚至掌控她的腦袋,重新「隱喻」了自己文學家的身分(當然科學家朋友無法理解這樣的話),但這一段就為接下來的故事起了很好的開頭——科學或文學無法取代彼此,接下來就會讓你看看(文學)故事的魅力。
故事的開始:偶然與命運
兩個陌生的元素文學家與瓶子(精靈)相遇(偶然1)、剛好瓶子有被火燒過的痕跡(偶然2)、剛好文學家刷牙時看到瓶子,試圖用電動牙刷洗去污漬(偶然3),沒想到精靈突然從瓶子中出現。三次偶然促成了這場命運般的故事。
沒有慾望的話,還是人類嗎?
和過去看過的童話故事大同小異,由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 飾演的精靈一出現就要求 Alithea 許下三個願望,以報答她將自己從瓶子中解救出來。然而不同的是,Alithea 對現況非常滿意,她有自由、有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還有名聲、足夠用的財富等等,她表示自己無慾無求,沒辦法許願。因此這時兩人的衝突與矛盾開始了。精靈拼命想挖掘對方內心深處的慾望,到最後忍不住問出:你還是人類嗎?大家不妨思考看看,如果自己身處這個情況,你會許什麼願望?無慾無求的生活,還能算是「活著」嗎?
精靈所說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以真實歷史為基礎的改編,從兩人的對話中追溯我們過去只能從歷史課本上讀過的事跡,編劇改寫的情節增添了不少觀影趣味,那些過去塵封在書本裡的人物,變成了精靈世界裡的角色,因為故事而重新活了起來。
第一個故事:慾望
這是希伯來聖經記載的故事,示巴女王是統治非洲東部示巴王國(現今的衣索比亞)的女王。聖經裡描繪示巴女王因為仰慕當時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才華與智慧,不惜紆尊降貴,前往以色列向所羅門提親。但精靈反駁了這一點,透露是所羅門王親自來提親(一個有趣的對調),這讓深愛著示巴女王的精靈感到痛苦。身為一個精靈,他讓慾望凌駕於理智之上,結果不只無法滿足自身慾望,還得透過世世替人完成願望(慾望)才能解脫,多麼諷刺。而這邊也明確指出,「慾望」是一切的開始,輪迴開始的根源。
精靈曾說有精靈血統的人類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用現代的話來說,精靈的血統或許能解釋為「靈性」,我們用生命淬煉出對文學的靈性,任其指引我們抵達神奇的境地。
第二個故事:盲目
接下來是一位奴婢愛上穆斯塔法皇子的故事。原本只能爬牆偷看皇子的奴婢,某一天發現了瓶中精靈,毫不猶豫地許下讓皇子愛上她的愛情魔法。這時精靈以為「愛情」是美好的願望,殊不知在政治角力、人言可畏,再加上強烈慾望的影響下,美好的童話故事仍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最悲慘的結局。然而在這個故事裡,盲目的不只是奴婢,還有被寵妃與謠言擺佈的蘇萊曼一世國王,以及精靈。
精靈祈求奴婢在生前許下最後一個願望,除了希望能讓她免於死亡,也能讓自己獲得解脫,但奴婢始終迷戀著皇子,不願改變此刻狀態,即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這是盲目的愛情所帶來的結果,就像精靈先前為了示巴女王忍不住痛哭出聲,結果被迫忍受千年的孤寂一樣。失去自我的愛情,最終只能粉身碎骨。在精靈的世界中,愛情從來沒有好結果。
第三個故事:心碎
穆拉德四世結束戰事回到祖國,但因為戰爭影響太深,他無法放下仇恨之心,變得暴戾恣睢。他的母親為了自保,找來全國最有名的演員、搞笑藝人,試圖讓他轉移注意力。犧牲了無數生命後,終於有一位老人成功逗得他哈哈大笑,穆拉德四世不再緊皺眉頭,黯淡的眼神似乎重新找回了光芒。穆拉德四世與老人的相遇展現了「故事」與「說書人」的力量,兩人日以繼夜地交談,忘年之交的友情昇華成了愛情。當老人因病離世,精靈原以為穆拉德四世會重新被仇恨蒙蔽雙眼,但沒想到他就只是看著老人的遺體哭泣,在那一瞬間,這位號稱最殘酷無情的國王像個小孩般,蹲坐在老人面前大哭。
我想這是精靈第一次看見心碎。
第四個故事:後悔
精靈講述的最後一個故事,主角即是他深愛的人 Zefir。Zefir 是一位非常聰慧的女性,她求知慾旺盛、學習能力強,憑一己之力進行各種發明,她比我們已知的任何一位科學家、大發明家都更有天份。她把兩個願望都用在了學術追求上,精靈讓 Zefir 閱讀各種書籍、學習所有知識。擁有深厚知識背景的精靈與 Zefir 就像完美搭檔般無所不談,隨著時間流逝,精靈開始擔心 Zefir 會離開他,寧願自己無法解脫,也不願讓 Zefir 許下最後一個願望,非常自私。
身處在那個父權時代,Zefir 痛恨自己是個女性,只能終日被困在年老丈夫的家中,即便自己解除了世紀難題、創造了偉大發明,一切都是徒勞。「我希望不曾見過你!」精靈一次又一次阻止 Zefir 許下心願,憤世嫉俗又敏感的 Zefir 再也忍受不了,說出了這句話。即便她透過許願逃離了因身分限制而不能追求知識的困境,但最後她仍受困在這個名為「愛」的牢籠裡。她怎麼也飛不出去。
這個故事說了愛的可怕面向:控制。
最後一個故事:自由
Alithea 在聽故事時,唯一一次出現渴望的感覺就是在精靈描述自己愛上 Zefir 的瞬間。於是她許下了心願:我要你像愛 Zefir 那樣愛我,我要我們相愛。前面曾提及 Alithea 是一個熱愛故事的人,她從故事中感受快樂與悲傷,很難與人產生更親密的關係,而精靈就是一個優秀的 storyteller,於是她不由自主地被迷住了、許下了願望。無論是「故事」或是「愛」,它們都有一種魔力,讓人願意一再迷失在其中。
Alithea 帶著精靈回到倫敦的居所,然而他不習慣大城市的生活,電子產品運作的聲音、車水馬龍的聲音混雜著人聲、鳥聲、哭聲與笑聲,難以找到內心的平靜。Alithea 和鄰居大吵一架後,精靈做了一個堪稱全片最浪漫的舉動,他隔絕了外界所有聲音,讓 Alithea 只聽見悅耳的音樂,專注在兩人世界。然而精靈在倫敦的生活,就像被丈夫關在家的 Zefir,手足無措地任由自己一天天被時光摧殘。這邊隱喻了「故事」在大城市中難以存活下去的現況,除非找到像 Alithea 如此鍾愛故事的人,用她的雙手(創作)試圖挽回一切。
在這個故事中,Alithea 知道自己再也無法讓精靈留在身邊,於是決定讓他自由:去屬於你、適合你的地方。我們發現先前精靈遇見的每個人,都為了滿足自身慾望而遍體鱗傷,只有 Alithea 許下一個希望精靈自由的心願。精靈因愛而生的詛咒,最終也因愛而破解。
然而,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在電影的結尾處,Alithea 坐在公園長凳上,她寫下了自己與精靈的故事《三千年的渴望》。她把書闔上時,看見精靈從遠處走過來。她閉上眼,數著:1、2、3⋯⋯,遙想兩人的初相見亦是如此,當天她希望精靈消失在眼前,於是害怕地閉上眼睛數數,此刻卻希望他出現在眼前。前後呼應的橋段讓人感受到導演的用心,也讓這個故事有個「圓滿」的結局。
然而這段的光影與景色顯得不太真實,更像是夢境的描繪,但無論這是幻想還是真實,Alithea 在故事裡最終學會了愛人與被愛,這也是「故事」欲傳達的訊息——聽故事的人(Alithea/觀眾)與說故事的人(精靈/導演)攜手譜出一個新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各自版本的《三千年的渴望》),讓這份魔力一直延續下去。說故事的人都是築夢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這部電影浪漫得無可救藥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Alithea 在電影開始時曾和精靈分享自己小時候曾有一位幻想朋友 Enzo?這位朋友總會在她陷入孤獨時出現,她將自己與 Enzo 的故事寫下來,但某一天覺得自己的行為很蠢,於是決定把寫有 Enzo 故事的筆記本全燒光,自此之後,她再也沒見過 Enzo。
問題來了,Enzo 是幻想朋友,那精靈的故事是否也是一樣?整個故事是否也是 Alithea 被想像力控制的產物?
故事的誕生需要有作者 (Author)、敘事者(Narrator) 與角色 (Character),這三個定位理應是不能重疊的,但在《三千年的渴望》中,Alithea 同時是作者、敘事者與角色,這是不合乎邏輯的,但似乎也證明了 Alithea 很明顯是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這個詞彙是美國文學評論家韋恩布斯 (Wayne C. Booth) 在1961年的著作《小說修辭學》中提出的,關於「不可靠性」不一定是該角色非得說謊,而是他們的觀點是以自身為出發,而不是依據現實或觀眾的觀點。像是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父親》亦是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的例子,關於這些角色的「不可靠」不會在電影開頭就顯現,隨著故事推進或甚至到結局,我們才會發現主角所提供的訊息是虛假的。以 Alithea 的例子來說,就是結局的情節與畫面安排,讓我們開始回想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但其實這個問題不必深究,在電影的開始,主角即強調:這是一個真實故事,但你們可能不會相信。與其去考究其真實性,倒不如說這個故事是主角所信仰的價值觀與真相,這其實也是故事的迷人之處,只要你相信,它就是真的。
最後補充,電影片頭的片名出現時,我發現“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 的“L”字被紅筆圈了起來,回頭想想,L 或許代表了這個故事的核心「愛」(Love)。
觀影結束時,有位觀眾在我身邊哭得非常傷心,這份情感如此真摯到我甚至無法轉頭安慰他,我只能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聽著他慢慢調整呼吸、整理情緒。這份情感不知不覺也感染到我,當下我因為他這份真情流露的情感再次感受到電影想傳達的訊息——這就是故事的魔力。它讓我們又哭又笑,在黑盒子裡受傷又被療癒,讓觀眾離場時就像結局裡的 Alithea,帶著豁然又堅定的心,再次積極地生活下去、繼續做夢。
最後想引用黃建業老師在第23屆台北電影節獲得卓越貢獻獎時的感言作結:「很多年輕朋友在很孤獨的時候,走到黑色的房子裡面,然後覺得黑色很溫暖,我可能就是這樣子的。很多年之後,像張國榮和張曼玉的這段對話:『從現在起,你已經是我90分鐘很好的朋友。』我漸漸發現電影對我的意義,在我很空白的生命裡,常常令我動容,而且色彩斑斕。電影不單只是一個行業,它是我們所有人的一個文化,是最撫慰、最有療癒效果的藝術,慢慢的我覺得這些東西極為重要。我不得不說我非常喜歡電影,這可能是我唯一的貢獻。」
輸入Email訂閲安琪拉看電影,讓你即時收到最新電影資訊👇